国新办举行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2025年04月19日08:54
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谢少锋介绍了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情况。他表示,2025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安排,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积极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从头抓紧、靠前发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数字产业再上台阶等方面。
他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共赢;坚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坚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高标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以优质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坚持高质量供给,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保持工业经济向稳向好发展势头。
在答记者问环节,大家就记者关心的问题给予回答。以下为部分摘要。
一季度工业经济总体呈现三个特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如何看待当前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谢谢!
谢少锋:一季度工业经济总体实现良好的开局,切实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总体来看,呈现主要指标稳中有进、重点行业稳中提质、大省大市稳中向好三个特点。
第一,主要指标稳中有进。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6.5%,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同比分别提高了1.9个和0.5个百分点,产业的结构也持续优化。工业品出口保持韧性,出口额同比增长了6.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企业转型发展提速,食品、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经营主体持续壮大,截至2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较上年底增加了0.7万户。
第二,重点行业稳中提质。装备制造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拉动了整体工业生产增长3.5个百分点。在“两重”“两新”等政策的支持下,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器材这些行业增加值实现了10%以上增长。原材料制造业的效益明显改善,前两个月的利润同比增长15.3%,其中有色金属行业的利润增幅超过了20%。消费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平稳增长,在节日效应和市场刚需带动下,农副食品、纺织等行业生产加快,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等行业增速超过了10%。
第三,大省大市稳中向好。各地区靠前发力,多地召开了“新春第一会”,在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供需对接、加强助企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重点地区拉动作用突出,挑大梁的作用充分发挥。3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了正增长,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多个工业大省的增速超过了8%;湖北、河南等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幅。烟台、大连等工业大市工业增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向好的发展态势,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有信心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着力扩大需求、培育动能、稳定预期、防范风险,激发活力,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效,巩固回升向好态势。谢谢!
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引发了广泛讨论,如何评价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形势?工信部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谢少锋:最近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火爆“出圈”,激发了全社会应用热情和创新的活力,这也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突破的现状。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速,成效突出,亮点纷呈,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产业基础不断的夯实。我国已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的产业体系。算力规模居全球的前列,建成钢铁、煤炭等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集,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的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国产大模型登顶全球主流开源社区下载量的榜单,创造了“中国速度”。
第二,产品装备加速迭代。国产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产品已超百款,实现了“智”变升级。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已经实现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既能演杂技、扭秧歌,也能搬重物、拧螺丝,在制造场景加快落地,例如辅助汽车生产线装备作业、助力智能分拣搬运等。
第三,应用赋能扎实推进。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得到应用。我们在地方调研的时候,在典型案例征集遴选中发现,北京一家平板显示企业利用大模型一键生成排产计划,产线排产的时间降低了75%。沈阳一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借助大模型推动工艺设计自动化,带动生产效率提升40%。我们正持续开展赋能“深度行”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平台,推动供需企业精准对接,引导行业智能化转型。
第四,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我们通过部省协同推进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融合作,联合财政部设立了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加快布局投资项目。强化标准引领,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累计共制定了40余项行业关键标准和10余项国际标准。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目前已累计培育了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规模广泛应用。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手抓供给,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揭榜挂帅”攻关,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工业领域高质量的数据集,夯实基础底座,推动“智能产业化”;一手抓应用,推动制造业的全流程、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智能升级,加快下一步超级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持续开展赋能“深度行”和典型案例的征集,遴选“十大行业、百大场景、千家标杆”,要推动“产业智能化”。同时,要建生态,引导耐心资本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发挥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的研制,加强人才引育,伦理治理和国际合作,持续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谢谢!
推动“两优化、两促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香港紫荆杂志:当前,外部环境变化给中小企业带来不小挑战,请问今年一季度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目前,工信部对中小企业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继续帮助企业更好发展?谢谢!
谢少锋:一季度,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强,经营效益平稳增长,展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韧性和活力,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平稳起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我部聚焦中小企业的痛点和难点,着力推动了“两优化、两促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两优化”指的是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助企服务。在营商环境方面,我们围绕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问题,推动修订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款项支付的时限,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加强函询约谈和督办通报等监督管理措施,切实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在助企服务方面,我们会同16部门联合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提出73条具体的服务举措。进一步完善中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新上线的“找模型”板块,加强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截至目前服务网已累计服务企业102万家,提供专精特新,规模、类型等免费自测服务54000多次。会同14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合规意识加强合规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提升中小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出海服务系统化的供给,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畅通信息渠道。
关于“两促进”,一是指促进专精特新发展,组织对10余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具体画像、全面评估,帮助企业融资增信。同时,对31个省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情况进行了量化评价,引导地方加大梯度培育和服务的力度。二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培育认定了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00个,推动各地培育省级集群1100多个。去年,300个国家级集群共创造产值8.7万亿元,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速达到了13%,在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持续健全法律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开展“专精特新”夯基提质年行动,加强数字化转型、引才育才、投融资等服务,有力支撑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着力稳增长、补短板、促转型推动装备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券报:能否介绍一下一季度我国装备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哪些领域有新亮点、新突破?还将采取哪些举措来进一步支持装备工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陶青:今年一季度,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两新”加力扩围等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的内需潜力进一步激发,我国装备工业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实现了“行业整体稳步增长、细分行业亮点纷呈”的良好开局。
从行业整体看,产销稳、预期稳。一方面,重点产品产销稳步增长。一季度,装备工业近7成的重点产品产量实现了增长,增长面达到69.2%,比去年同期扩大了16.7个百分点。汽车等大宗商品产销持续向好,分别达到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增长50.4%和47.1%。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另一方面,重点行业的投资稳步增长。一季度,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3个重点行业的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增速均实现了20%左右的增长,说明企业的预期很稳定。同时,得益于“两新”加力扩围,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的购置投资同比增长了16.3%,增速比去年全年高了7.2个百分点。
从细分行业看,陆海空电装备发展持续向好,智能装备类产业快速发展。低空装备行业,截至目前,已有716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成了登记注册,备案产品2327种,超过291万架,全球首款四座电动飞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船舶行业,骨干船舶企业生产良好,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的工程总进度已经超过65%,即将迎来首次坞内起浮。电力装备行业,1—2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风电装机容量5.3亿千瓦,同比增长17.6%。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整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实现了量产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序推进。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装备不断发展壮大,移动操作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药等制造环节的应用已经超过千台;防爆工业机器人取得了国内外防爆认证,在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生产等制造环节实现了规模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着力稳增长、补短板、促转型,继续推动装备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稳增长”方面,重点是出台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三个行业新一轮的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补短板”方面,深入实施“工业母机+”“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行动,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转型”方面,重点是出台相关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促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装备产品的深度融合应用,不断提升优质装备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谢谢!
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普及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中宏网:去年5月,国常会审议通过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请问这个方案实施一年来工信部重点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样的进展?下一步还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谢少锋:一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强统筹、加大力度,着力筑基础、促融合、优服务,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大规模普及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一方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点线面”协同推进数字化改造。支持首批2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点”上培育标杆企业,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60万家。“线”上推进重点产业“链式”转型,我们印发了电力装备、轻工、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分行业梳理数字化典型场景,图谱化、场景化推进重点行业精准转型。“面”上提升园区和集群数字化水平,打造高水平数字产业集群,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另一方面,发展壮大信息技术产业,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模型能力建设和细分场景应用快速推进,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90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也就是说,每秒能完成28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数据要素价值加速发挥,去年我国数据市场交易的规模超过1600亿元,今年前两个月,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8%,超过2375亿元。启动万兆光网试点,建成全球最大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工业互联网实现规模化推广,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了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的连接数超过了1亿台(套),服务企业400万家次,覆盖工业全部41个大类。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新型工业化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两化融合发展道路,强化部门协同和部省联动,坚持企业主体、分业施策、供需结合、一体推进“点线面”改造,梯次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推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融合赋能,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来源:中国网
初审:董萌
复审:张宏梅
终审:吴培国
编辑:杨艳丽
市场动态
更多>>行业展会
bd官方网站